top of page

牙齒矯正,最後能達成什麼效果?

已更新:2023年7月18日

眾所周知,矯正醫師的治療目標是達到盡可能接近完美的咬合。但是什麼是完美,什麼是「最佳咬合」?如果我們檢查早期的矯正文獻,我們會發現,當代矯正學的創始人Edward Angle,在他的矯正中,試圖通過參考書架上展示的頭骨上面咬合來治療他的病人。這個頭骨被親切地稱為「古老的榮耀」Old Glory’,從牙齒排列可以看到非常完美的咬合(‘optimal’ occlusion. ),而牙齒只要缺少了“咬頭嵌合”的尖窩關係,意即cuspal intercuspation (ICP)的尖窩關係, 就可稱為交錯咬合(cuspal intercuspation)。



而真正具備完美理想咬合 (optimal occlusion – optimality) 之人在世界上為數不多。對人類而言,這個事實可以解釋為咬合上的變化與偏差(occlusal deciation),其實是一種自然現象。無症狀性的咬合異常,有人認為不需予以干預,順其自然就好。對世界上許多的個體而言,具有咬合不正的人類,也許是一種自然的現象。對許多的個體而言,具有咬合不正的人類,也許真的是一種“不需要治療的自然情形”或是一種“正常狀況”。這種適應性的咬合不正並不表示這種狀況就是一種舒適的、 美觀或健康的 (生理或心理)的情境。


咬合是一種逐漸形成的特性,牙齒生長到咬合接觸再形成咬合關係,這需要透過咀嚼來達成良好的cuspal intercuspation 即尖窩關係。矯正醫師可以檢查咀嚼運動學,以確定哪種功能性咬合方案最有利於患者。


當矯正醫師試圖考慮哪種咬合方案最適合咀嚼功能時,他們也必須考慮個體差異。不包括兒童和成人咀嚼方式的不同,大約有七種不同的成人咀嚼方式被認為是有性別差異的,咀嚼的方式並與顱面形態有關。


咀嚼循環的形狀特徵是在2歲時完成的,當乳牙列達到完全咬合,並在整個生命中沒有太大的變化。正常咬合的受試者往往有更多簡單的橢圓運動。有可能一個個體的咀嚼模式垂直方向較多,可能更好地適應canine protected occlusion (CPO),而另一個個體的咀嚼模式比較偏向水平可能最好的無干擾的群體功能(group function)。


矯正醫師若不熟悉anterior guidance中canine protected articulation的涵義,這樣的矯正治療就是在費心機,達不到應有的保護功能效果。換言之,矯正醫師必須要充分領略到mutually齒列矯正是相當專業的牙醫專科別,矯正治療絕對不是只把歪斜移位的自然牙排列到正常位置而已,所有自然牙該扮演的功能與角色也應該併入矯正治療的重點考量。臨床上嚴謹地執行,如何能達成最佳的矯正protected articulation的實質含意,才能安心,盡心去執行自然牙的齒列矯正治療。終極目的是,將歪斜移位的自然牙經由矯正治療後提供穩定的後牙咬合,並且讓前牙來保護後牙的功能性咬頭,確保stable posterior治療。


矯正治療完之後,上,下顎牙齒的對咬情況是處於:(1)C.R. = M.I.P。的咬合關係,Class I的咬合關係,當然是希望矯正後達成自然牙最理想的二項咬合功能:(1)stable posterior occlusal contacts (2) anterior guidance。如果矯正治療之後無法落實“這二項功能”,矯正治療後的自然牙會因為呈現後牙咬合不穩定或是出現eccentric position,occlusal wear肯定會發生,而發生這種後牙不穩定咬合就成為矯正失敗最主要的後遺症之一。


參考自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11589696_Occlusion_Orthodontics_and_occlusion


關鍵字:尖窩關係、咬合、矯正

4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