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失眠、夢魘、呼吸阻塞、睡眠中止、鼻塞、口呼吸,傳統上大家認為沒什麼特效方法,也算不上多嚴重的疾病,因此會被許多家長有意無意的忽略了。但事實上,若能實施早期矯正的話,那上述問題是可以很有效改善,甚至治癒的。以下就我歷年的臨床治療經驗,綜合性的指出一些衛健觀念,供大家參考。
足夠的睡眠對孩子的重要性
1、在睡眠的過程中,人體內分泌的調控與新陳代謝等活動相當活躍,孩子進入深睡期時,有很多的內分泌系統會發生調整,尤其以生長激素最為明顯。因此睡眠對兒童的生長發育相當重要,若睡眠問題長期未經治療或改善,可能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
2、對已就學的孩子來說,沒有良好的睡眠,晨間頭痛,隔天脾氣一定比較暴躁、嗜睡容易產生焦慮、憂鬱的情緒,衝動控制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忘東忘西,進而影響學習與人際關係。
孩子可能遇到哪些睡眠問題?
1、夜驚與夢遊:夜驚與夢遊是發生在深睡期的一種睡眠障礙,一般在入睡後1~2個小時才發生,由於造成這個問題經常與睡眠呼吸中止有關,出現這種問題呼吸道需要檢查是否有阻塞。
2、夢魘:夢魘一般是發生在作夢期,故其通常在睡眠後半夜才會出現,且小朋友會清楚記得作惡夢的內容。實際上與小朋友睡眠呼吸中止容易誘發日間焦慮、壓力而產「夢魘」。
3、尿床:一般兒童到了5 歲左右,尿床情形應較少出現,倘若學齡兒童每週仍有2 次以上尿床的情形,建議您最好還是到醫院評估,因尿床不只是一般心理因素(如:緊張、焦慮、害怕、壓力等),還要考慮生理因素(如:尿道感染、尿路畸形、神經系統的問題),甚至可能是由睡眠呼吸中止症所引起。
4、打呼:很多父母認為孩子打呼是很平常的事,殊不知這也可能肇因於另一類睡眠疾病——「睡眠呼吸中止症」,如有此一情形,建議父母最好還是帶孩子做睡眠檢查。

孩童呼吸阻塞處置的新趨勢
瑞典哥德堡大學的人口研究報告調查1300位從0到11歲的孩童,在何種情況下會發生打呼以及在睡眠中呼吸中斷的原因,數據顯示,一周內約有平均5%的孩童會發生數次打呼現象,然而,卻僅有三成左右的家長尋求醫師協助。
「打呼情況嚴重的孩子,通常也會面臨生活品質降低,尤其對於睡眠時呼吸會中斷的孩子為最;研究指出,多數家長並不瞭解,孩子在睡眠時遭遇的呼吸干擾會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更不清楚後續一定要仔細觀察與持續追蹤,因此,我們首先該考慮的是,家長可以在何時何地下取得協助資訊。」瑞典哥德堡大學薩赫爾格雷斯卡學院(Sahlgrenska Academy)研究人員說道。
美國兒科學會 (The American Academv of Pediatrics, AAP)對基層兒科醫師在兒童和青少年的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OSAS)的診斷和處置指引所做的修訂:對於扁桃腺肥大或肥胖相關的健康兒童和青少年患有非複雜型的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 (OSAS)排除年齡小於1歲的要幼兒與中樞性呼吸暫停的患者,或伴有其他先天性異常(如唐氏症和代謝性異常)或顱面畸形和神經肌肉疾病(如腦性麻痺)。指引建議以下的處置:
(1)健檢門診對所有的兒童應進行打鼾的篩檢,因照顧者往往不會主動提供此訊息
(2)除睡眠多項生理監測儀檢查是診斷的標準工具外,病史和身體檢查的敏感性和特異性都很低,或考慮轉介給專科進行更進-步的評估
(3)對於臨床檢查符合扁桃腺肥大的OSAS孩童,扁桃體切除術應作為優先治療。肥胖兒童也可能妥益於扁桃體切除術,但單純腺樣體切除術可能是不夠的,還需要進一步檢討處置
(4)高風險的患者應注意術後監測,且術後應重新評估,以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的冶療,
(5)當有扁桃體切除術的禁忌或父母不同意手術,或者如果術後仍有症狀,可考慮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治療。對於輕症病例,可使用類固醇喑鼻劑
(6)減肥可能是有益於超重或肥胖患者的其他
更於其他的考量與應對-由於長期口呼吸的孩童對造成腦損,容易出現呼吸道容易感染、鼻子過敏、氣喘、異位性皮膚炎、行為生長遲緩、夜尿、發音障礙、臉部異常、情緒障礙、學習障礙過動或注意力不集中,這些問題反而忽略了原本的病因,即呼吸道阻塞。因此在孩童的成長期,是否有口呼吸問題應列入健康檢查的主要項目,當出現上述的問題時是否患有呼吸道阻塞。
目前對於口呼吸引起的呼吸道阻塞已經有很好的療法,包括上顎擴骨、呼吸道矯正、運動、肌肉功能復健。我們會要求患者在矯正的過程中,進行"天使療法"而達到最好的矯正效果。這個效果對矯正的患者不僅可以促使骨頭正常生長與幫助牙齒排列,同時可以矯正肌肉功能障礙與呼吸道過敏所造成的呼吸道阻塞丶鼻子過敏丶睡眠呼吸中止症,甚至改善孩子的智力丶多動症,成年人的腦部退化丶睡眠障礙丶白天噬睡,和因睡眠呼吸中止症造成的心臟血管疾病。

戴上C4牙套運動,訓練鼻子呼吸的好處很多!
改善口呼吸後,使用鼻呼吸好處多多,鼻子除了具有過濾、加溫、加濕與良好的免疫功能外,鼻竇製造的一氧化氮具體有更多的成效,一氧化氮可以促進血管擴張,鼻呼吸增加增加一氧化氮的濃度抗病毒的功能。從鼻子呼吸被證實讓血管舒張,降低肺部血管阻力,促進肺泡微血管的氣體交換!

鼻塞和口呼吸惡性循環的關係,治療口呼吸先要治療鼻塞
鼻子過敏、鼻塞的孩童,戴上C4牙套運動是口呼吸治療的核心,病人說當戴上牙套運動身體變熱時,運動會促進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可使血管收縮及脈搏加速等作用,對於鼻過敏之鼻黏膜因充血膨脹才鼻塞且分泌增多,如血管收縮黏膜縮小則鼻暢通且分泌力量會減少,鼻子馬上通暢。所以,加強運動,促進腎上腺素的分泌,有助於促進鼻子的通氣量,恢復鼻子呼吸的習慣,鼻過敏不再發作。

每天要運動半小時的另外一個好處
哈佛醫學院的教授John Ratey說:運動不只是鍛練身體,充分的血液循環它還對大腦有益,運動的重點在塑造自己的大腦和調控它的運作。因為運動時,大腦會產生跟學習有關的正腎上腺素、血清素和多巴胺,前者跟我們的注意力有關,後二者跟情緒的舒解有關。
運動後腦內嗎啡分泌增加,可以激發腦內的快樂泉源。有節奏的運動,包括①走路、②呼吸、③咀嚼,這些活動都能活化血清素分泌,而血清素可以幫助孩子控制大腦負面情緒的活化,中斷腦中焦慮的神經迴路。如果缺乏運動,大腦不分泌內源性的滋養因子(BDNF),它就會自行斷絕跟外界的聯結,所以自閉症的孩子特別要去運動。
學生在運動後,學習詞彙比運動前快了20%。灑上一點BDNF到實驗室培養皿中的神經元上時,它就長出很多新的神經連接,很像植物灑上了肥料,就長出新的分枝和花苞一樣。BDNF還可以幫助大腦長出新的微血管並增加長期記憶。德國的研究發現,學生在運動後,學習詞彙比運動前快了20%,因為BDNF提供了突觸所需要的營養。運動還可以增加免疫力。
運動還可以防止阿茲海默症
運動還可以防止阿茲海默症。有一個實驗是掃描作有氧運動老人的大腦,發現他們灰質(神經細胞)和白質(神經纖維)都比只作伸展運動的老者增加的多。運動使腦幹中,分泌正腎上腺素的藍斑核神經元密度越高,活化的越厲害,越能減緩認知退化。大腦製造正腎上腺素的能力可以預測一個80歲的老人,六年中心智的退化程度。當實驗者把跟記憶有關的膽鹼類細胞浸泡在正腎上腺素中,它們就活得比較久,如果將已受到類澱粉蛋白傷害的腦細胞泡在正腎上腺素中時,腦細胞的傷害就減輕,正腎上腺素可以說是阿茲海默症的解毒劑。
咀嚼幫助成長發育中孩子的大腦發育
我們對於咀嚼下的運動控製過程提供理論框架,對咀嚼控制的本體論的理解,諸如語音和吮吸等各種行為的神經生理學基礎也是必不可少的。實際上,早期出現的行為經常被視為提供語音運動協調作用的基礎功能(Grillner 1982; Ling 1976; Mysak 1980; Thelen 1991)。 因此令人驚訝的是,儘管咀嚼運動控制在這些提出的各種口腔發育機制中發揮了作用,但人們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咀嚼訓練對於咀嚼發展的重要。
咀嚼的發展在從吮吸到咀嚼的過渡過程中,口腔運動行為發生了明顯變化,這在人類中通常發生在5至8個月大之間(Sheppard和Mysak 1984),也就是在斷奶期後,因為食物的改變出現更多的口腔運動。
咀嚼的運動受肌肉骨骼生長,神經成熟,周圍傳入輸入和運動學習等發展因素的影響。 Herring(1985)推測,口腔運動發育的最早階段“主要由神經肌肉和中樞神經系統連接的逐步形成所主導”,而後來的變化則代表繼發於肌肉骨骼生長。例如,已觀察到中樞運動途徑的重組與從吮吸到咀嚼的早期轉變相吻合(Iriki等,1988),而通過發育而逐漸出現的肌肉激活模式的變化與頭骨/下頜的個體發育變化相關。(Herring 1985; Lakars and Herring 1980; Nakata 1981)。
咀嚼運動時下頜骨的運動可能看起來很簡單。事實上,下頜肌肉形成了一個複雜的協調網絡,使下頜骨能夠滿足咀嚼、吮吸和說話所帶來的各種任務需求。咀嚼時需要由主管咀嚼肌的三叉神經與負責表情肌的顏面神經來協調肌肉的運作,關於咀嚼過程中這些結構的協調性,最近從模型解釋認為咀嚼的運動是依賴於腦幹水平的中央模式發生器(central pattern generators),即咀嚼式CPG在產生有節奏的下頜運動。
然而,兒童在整個早期生長過程中,咀嚼模式的各種變化,像是肌肉的功能、協同丶拮抗的成熟似乎可以改善咀嚼效率。頜骨提升肌之間的活動性隨著肌肉功能之間的磨合成熟而增強,這些肌肉的功能與拮抗同步也增加。
孩子養成良好的咀嚼習慣,容易表現出的相對固定的咀嚼協調框架,以適應言語運動,而言語運動已被證明依賴於更多可變和可調節的協調組織幫助大腦的發育。孩童透過咀嚼有效地將各種信息發送到大腦,咀嚼可激活認知過程必不可少的幾個大腦區域,包括海馬和前額葉皮層。
兒童在此階段咀嚼丶認知與語言的經歷會對他們的發展產生持久影響。預防是最好的治療,在嬰幼兒期的口腔咀嚼能力的檢查十分重要,咀嚼功能決定舌頭,嘴唇和語音的功能是否正常,也意味著這個時期孩子的智力丶情緒丶認知能力是否與孩子的咀嚼能力同步。
口呼吸影響咀嚼的方式,研究顯示口呼吸減少了咀嚼循環的次數並降低了咀嚼活動,牙齒的垂直咬合力的程度和持續時間縮短。另外鼻塞引起的口呼吸抑制了正常的咀嚼功能,造成臉部垂直高度異常的咬合問題。當用口呼吸時,咀嚼活動會受到干擾,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完成足夠的咀嚼動作以獲得更高的咀嚼效率。
因此,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限制咀嚼的持續時間,因鼻塞引起的口腔呼吸會進一步降低咀嚼效率。因此,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限制咀嚼時間,則由於鼻塞而導致的口呼吸會進一步降低咀嚼效率。
口呼吸期間的咀嚼週期變化顯著大於鼻呼吸,這個結果會降低對後牙的垂直影響,這可能會對後牙的垂直位置產生負面影響,從而導咬合常。
咀嚼力不佳,會增加失智風險
目前已知,咀嚼能力不佳也會增加失智症的風險。日本厚生勞動省研究小組以四四二五位六十五歲的高齡者為對象追蹤調查了四年。結果發現,因失去牙齒而無法咀嚼的人,其失智症風險最多可增加一.九倍。此外,還有一篇日本東北大學齒學部的渡邉誠名譽教授,以一一七三位高齡者為對象調查失智症和殘存齒關係的報告。

根據這份調查,剩下的牙齒愈少,記憶和運動方面的能力都有變差的傾向。這應該是因為,沒有牙齒而無法咀嚼時,控制咀嚼的神經或主宰感覺等部份的腦神經會萎縮,也就是出現無機能症候群。無機能症候群是指不使用功能就會變差。
人類的身體機能只要不用就會變差。臥病在床不活動,會出現病態的功能低下,腳的肌肉衰弱無力,因而無法行走。換言之,無機能導致肌肉萎縮、退化,又或陷入肌無力的狀態。雖然也會發生在孩童或年輕人身上,不過更常發生在高齡者身上;有時候,一個星期就無法走路了,復原要花很長時間。
無機能症候群也會發生在咀嚼上。咀嚼看似簡單的行為,其實會以複雜的方式用到多種器官,算是高階的腦部運作。失智症會導致腦部的高階機能變差,因此,失智症患者即使有牙齒也變得無法咀嚼,這正是因為大腦和咀嚼的關係很密切。重要的咀嚼功能衰退,也意謂著腦部、腦部延伸出來的神經和運動機能也會變差。之所以強調要維持咀嚼能力,正是因為「咀嚼」提供了人類活下去的基礎。
關鍵字:#睡眠中止、#口呼吸、#呼吸阻塞、#夢魘、#呼吸中止、#打呼、#過敏、#鼻塞、#阿茲海默症、#失智
Comments